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8(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8(六)下午場次
1-3-105 描繪照護地景:台灣慢性病實作的位移、重組與想像
2023-11-06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場次簡介/ Description: 
  本書以高血壓、糖尿病與慢性腎病案例,探討台灣防治體制變遷。尤其是藉由醫療社會學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洞見,以位移取徑發展的體制分析繪製體制地圖,定位專業視野如何形塑在地照護地景。
 
  本書嘗試發展雙重探索。一方面是追溯經驗脈絡,二十世紀中葉起源自歐美的實證醫學在全球急速擴散,本地也在各種歷史機遇下積極引介各種知識、技術與政策。多種醫療、公衛、衛教、政策與社會行動者在引介及在地化過程中競逐,位移慢性病的問題脈絡、疾病定義、專業架構、臨床指引、衛教模式、防治政策與社會批判,進而重組本地當前的慢性病醫療與社會體制。本書藉此定位各種醫療—社會行動者介入體制佈署的過程與影響。
 
  另一方面是剖析各種專業視野的在地影響。本書剖析包括醫療、衛教、政策,以及社會等專業視野,介入本地的多重脈絡。由位移取徑的體制分析以三層次檢視這些視野的實作:首先專注於這些視野由原生地到非原生地引介中的位移;其次關注位移中的實作叢集如何重組在地;再者定位多元視野的認識叢集如何想像與協作,形塑體制佈署。藉由聚焦於各種位移、重組與想像實作競逐的分析,本書以體制地圖描繪理論、視野與在地實作的關連,釐清在地照護地景變遷。本書藉此定位各種專業與理論視野的體制化軌跡,並以居間、自我後進、在地化與批判等概念,回應醫療化、專業權力、藥療化、生命治理與後進追趕等,多數源自歐美社會脈絡的理論。
 
  本書貢獻如下:第一,將本地經常引介的歐美先進全景視野,定位於歐美歷史—問題脈絡。第二,闡述本地行動者的位移、重組與想像實作競逐,如何形塑三種慢性病防治體制變遷的差異。第三,深度剖析這些體制所凸顯的多層次專業、醫療、社會與政策意涵,並藉此回應既有社會理論。第四,繪製多重在地照護地景的體制地圖,以想像未來照護的可能性。
 
  本書希望有助於各界將目光由國際移向在地,讓每一種曾在此地發揮影響或有機會造成影響的知識、視野或立場能進一步關照彼此,創造更適合發揮的機遇,以改善台灣的醫療與社會照護體制。

主持人/ Chair:蔡友月
評論人/ Discussant:黃柏堯、蔡友月

發表人/ Presenter: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個人簡介

  林文源博士,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理論、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曾獲2014年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4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專書《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合作編輯《科技 社會 人》系列叢書4輯、《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系列2輯,以及《把生活帶進實驗室》(皆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人文社會的跨領域AI探索》(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建置《記疫》網站累積COVID-19疫情下台灣人文社會經驗,以及監製《記疫台灣》紀錄片三集(CNEX發行)。
 
  近年延續探索台灣醫療體制,進行當代中醫實作與體制變遷研究,並致力於推動人文社會研究之公共化,包括:

「記疫」,請見專書、記錄片與網站
 
「公共化 AI」,請見清大人文社會 AI 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
 
其餘請見林文源個人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