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8(六)上午場次
首頁 > 11/18(六)上午場次
1-1-113 麥寮與六輕(一):鄉政定位、產業發展與地方重構
2023-11-01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場次簡介/ Description: 

  六輕自1998年開始營運以來,已然成為形塑麥寮地方社會的主導因素。六輕不僅影響了麥寮人的就業機會及麥寮鄉的聚落面貌,也影響了年輕世代的留鄉及返鄉意願。然而麥寮原是農鄉,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是在六輕設廠之前就已存在的重要產業,要設想麥寮是否能在六輕之外走出不同的地方社會發展之路,就必須考察既有產業如何存續,面臨什麼樣的發展課題。
 
  本自籌論文組以「麥寮與六輕:鄉政定位、產業發展與地方重構」為主題,包含以下四篇論文:

1. 陳瑞樺,〈煙囪下的麥寮:鄉政定位、廠鄉關係與地方再造〉。

2. 陳亭穎,〈漁電能否共生?太陽能板與水產養殖的共存難題〉。

3. 許淳淮,〈工業麥寮誰作農?麥寮農業人力初探〉。

4. 吳珮慈,〈麥寮的養豬業及養豬合作社〉。

 
  通過這四篇論文,我們希望從鄉政定位與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在地產業的發展,來考察麥寮地方社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重構過程,並探問麥寮未來可能的發展道路。

 
主持人/ Chair:許甘霖

發表人/ Presenter陳瑞樺
題目/ Title:煙囪下的麥寮:鄉政定位、廠鄉關係與地方再造

摘要/ Abstract:
  在清華大學麥寮訪調團於2022出版的《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中,筆者將麥寮與六輕的關係格局界定為「矛盾共生」,並認為此一關係模式轉變的契機有三:工安事件與抗爭行動、鄉長政權替換、社會運動與文化運動。接續上述命題,本文將考察2014年以來在麥寮發生的轉變,從鄉政定位、廠鄉關係、地方再造等三個面向來探討麥寮與六輕之間「矛盾共生」的格局是否可能轉變?如何轉變?又會遭遇到什麼限制?
 
  「鄉政定位」是地方治理的一環,它所指涉的是,鄉政經營以什麼作為追求的方向,從而在物質利益層面影響鄉民的生活內容,在符號象徵層面形塑鄉民的自我認同。它是鄉鎮治理機構所擁有的資源以及所追求或標榜的價值之綜合表現,並在符號象徵層面上呈現公部門治理行動所希望達成的願景。
 
  「廠鄉關係」是指企業及其工廠與工廠所在地區的地方社會之間所形成的互動方式及由此形成的關係模式。在這組關係中的利害關係人包含企業主、在地經營管理者、地方政治人物、在地團體、鄉民。廠鄉關係會在物質運作、互動方式的層疊積累中形成某種基本格局,基本格局會因重大事件而發生調整,但是否會發生基本性質的轉變?
 
  在六輕的煙囪之下,要如何定義麥寮?麥寮會變成甚麼樣的地方?在台塑六輕的廠鄉關係經營及麥寮鄉不同鄉長提出的鄉政定位之外,不同文化團體所發起的地方再造行動,是另一股試圖界定麥寮地方認同的力量。本文將梳理上述三股力量自2014年以來形成了什麼樣的關係,由此探討麥寮與六輕關係格局轉變的可能及其限制。
 
關鍵詞:地方治理、鄉政定位、廠鄉關係、地方再造、地方認同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名稱:煙囪下的麥寮:地方社會與石化工業區能否互利共生?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MOST 111-2410-H-007-054-

 


發表人/ Presenter陳亭穎
題目/ Title:漁電能否共生?太陽能板與水產養殖的共存難題

摘要/ Abstract:
  2016年蔡政府上任推動能源轉型,在全臺陸續爆發各種綠能衝突。2020年進一步推動的綠能專區政策中,經濟部全力推動漁電共生先行區作為拓展綠能的方案,但此一措施並沒有讓綠能之路更加順遂,水產養殖如何與太陽光電共生仍懸而未解。
 
  本文以麥寮鄉文蛤養殖產業作為研究對象,以參與觀察、焦點訪談與資料分析為方法,從技術、利益與感知等三個面向,探討為何麥寮的養殖漁民認為在養殖池架設光電板從事文蛤養殖不可行?研究發現,強調「漁業為本,綠能加值」的「漁電共生」,之所以不受文蛤養殖戶的青睞,在於它忽略現有文蛤產業的運作邏輯,甚而可能在日後引發三種發展導向,產生與政策預期相反的結果。漁電共生非但無法幫助沿海漁村轉型,甚至將引導更多水產養殖業者棄養轉而種電。
 
關鍵字:能源轉型、漁電共生、文蛤養殖、太陽光電

 

  
發表人/ Presenter許淳淮
題目/Title:工業麥寮誰作農?麥寮農業人力初探

摘要/Abstract:
  麥寮是一個農村嗎?如果是,麥寮是一個怎麼樣的農村?
 
  六輕在1994年落腳麥寮外海,並於1998年投產,這個創造許多就業機會的石化王國,矗立在作為農業生產基地的麥寮一旁,徹底地改變了「農業麥寮」的樣貌,催生了「工業麥寮」,並且帶來了衝擊農業環境的種種疑慮。與此同時,台灣農村面臨人口流失、老化的趨勢,麥寮的農村也無法倖免於外,根據雲林縣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雲林縣自2002年開始的農戶數量及農戶人口數,分別從74,300戶、349,365人降到2019年的71,873戶、237,709人,農戶人口數的降幅達到31.96%。
 
  然而,農業麥寮在上述的雙重衝擊下並沒有消失。自2004年開始,雲林縣的農產品收穫面積僅從79,163公頃下降到71,593公頃,降幅9.56%;而麥寮鄉的農產品收穫面積也僅從2,961公頃下降到2,640公頃,降幅10.83%,與整個雲林縣的降幅相去不遠。
 
  換言之,農戶人口的流失,並沒有相應地影響到農產品的收穫面積。那麼,麥寮農村是透過什麼方式填補了麥寮的農業勞動力需求,使得農戶人口流失的同時,農產品依然得以生產?既有對於台灣農業的經驗研究,關注於「農民類型的分化」、「作物分化」,以及農村在工業化下的變遷,卻較少著眼於農業勞動力的變化。本研究以麥寮為田野,試圖描繪當今麥寮的農業勞動力樣貌,並試圖觀察農委會因應農村人力不足,而推行的「缺工計畫」與「外展農業移工」在麥寮是否有成效?而農業勞動力組成的改變,又對麥寮農村造成了什麼影響?
 
關鍵字:麥寮、農業勞動力、農業移工、缺工計畫

 


發表人/ Presenter吳珮慈
題目/Title:麥寮的養豬業及養豬合作社

摘要/Abstract:
  麥寮的養豬業,在風頭水尾的地理環境中建立,是麥寮鄉在六輕石化工業區設立前就已存在的重要產業,發展至今,在全台養豬業中居於首位。根據111年5月行政院農委會的「養豬頭數調查報告」,雲林縣156萬頭的豬隻在養頭數為全台最多,其中麥寮鄉又以35萬占比最高。
 
  養豬合作社是豬隻產銷的中介組織,截至110年底,麥寮有51個養豬場加入養豬合作社,年運銷毛豬約220萬頭。在各養豬合作社中,雲麥社、雲海社、農會這三者最為重要。以雲麥社為例,該社成立於民國五零年代,作為養豬戶和肉品市場之間的中介機構,協助豬農向肉品市場登記豬隻運銷數量,直至今日佔據麥寮豬隻產銷供給鏈的重要一環。有別於六輕主持的農漁業輔導計畫,雲麥社也通過舉辦研習會傳遞豬隻培育、疾病防治以及養殖新技術,並協助豬農在法律搭配下進行豬舍設備更新。
 
  本文的目的在說明雲麥社、雲海社、農會這三大合作社的起源、組織及經營策略差異,由此探討養豬業如何鑲嵌在麥寮的地方社會運作中,反映了麥寮地方社會的組織樣態,同時形塑了麥寮地方社會的面貌。
 
關鍵詞:麥寮、養豬業、養豬合作社、地方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