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8(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8(六)下午場次
1-3-205 汙名與不平等
2023-11-05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主持人/ Chair:吳嘉苓
評論人/ Discussant:林文蘭

發表人/ Presenter: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社院學士班、運動科學系合聘副教授)
題目/ Title:當加分成為「原」罪?解構原住民升學優待的污名

摘要/ Abstract:
  臺灣原住民升學加分政策實施逾七十年,每逢放榜針對加分的攻訐和檢討聲浪不斷。加分如何成為原住民被攻訐的罪咎?究竟是何種歷史機遇導致原住民升學優待成為培力教育機會弱者的武器,並點燃社會對立的煙硝?本文分析原住民升學優待的歷史變遷脈絡,透過描繪既存的爭議來解構其中的污名。藉由收集政策文本、媒體報導、投書評論、網路文本和深度訪談作為分析來源。研究發現如下:
 
  原住民升學優待具備四項特點:一、從「降低錄取標準」變成「增加總分」。二、優待名額從「內含」變成「外加」2%。三、「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作為考試分發加分35%的依據。四、專案調高指考分發外加名額到5%,其他管道參採「族群文化學習歷程及多元表現」酌予優待。
 
  原住民升學優待奠基在「身分取向」和「補償正義」兩項運作原則,並衍生四種非預期效果:第一、未受升學保障者產生相對剝奪感,造成不同族群之間的對立局面。第二、原住民承受污名標籤的屈辱,並招致福利依賴的歧視和貶抑。第三、原住民學生在教育現場遭遇到關於加分的戲謔揶揄和精神暴力,或被以各種符號和刻板印象誇大連結,造成心理壓力和隱形創傷。第四、原住民彼此競爭升學機會,觸發優勢階級的複製,帶來原住民社群的階層化。
 
  針對升學加分的非議成為原住民集體承擔的罪愆。本文梳理關於原住民加分的多元觀點(如:補償說、興奮劑、強心劑、贖罪券、鴉片說),描繪原住民如何遭受到集體創傷,解構其中的污名來源和效應。藉由提出改革芻議,希望消除敵意學習環境,打造友善支持的學習氛圍和輔導機制,積極發展具有族群敏感度的教育課程,進一步消弭歧視、培養理解、包容差異。
 
關鍵詞:升學優待、刻板印象、污名標籤、相對剝奪、反向歧視
 
計畫:「原住民教育體制的變遷與實踐」(MOST 108-2410-H-007-100-MY2)、「正義或污名:臺灣教育優惠政策的形構、變遷與爭議」(MOST 107-2410-H-007-040)。

 


發表人/ Presenter:趙恩、黃淑玲(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題目/Title:1990-2020台灣民眾心理健康趨勢分析:性別落差與社會不平等的影響

摘要/Abstract:
背景:過去研究指出,這30年來國人面對失業率、離婚率、自殺率、晚婚、少子化及高齡化等社會快速變遷的衝擊,心理健康問題有日漸嚴重的趨勢,然而相關研究付之闕如。方法:本研究分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於1990年至2020年所進行的每五年一次共七波的綜合問卷組調查資料,共計14,437筆。選取鄭泰安醫師發展的健康量表,以國人常見心理困擾為依變項。
 
結果:(1)國人心理困擾情形,自1990年逐年上升至2005年(IRR=2.05,p<.001)達到高峰,之後稍微下降,持平至 2020 年,我們將從兩岸情勢、社會變遷與政策介入分析趨勢成因。(2)女性在每波調查的心理困擾狀況均較男性高,已婚男性相較單身男性的心理困擾顯著較少(Bonferroni p= .049),但女性在不同婚姻狀態沒有顯著差異。性別分層分析發現,居住在直轄市的女性,心理困擾顯著較多(IRR=1.11,p=.019)。此外,2020年資料增加照護責任自變項後,發現女性若有照護責任,其心理困擾顯著較多(Bonferroni p=.036)。(3)其他有顯著影響的社會不平等因素:相較18-29歲,30-39歲(IRR=1.09,p= .040)的心理困擾較多,65歲以上(IRR=0.82,p=.003)則較少。相較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者,大學及以上程度者(IRR=0.88,p=.032)的心理困擾較少。相較目前有工作者,目前無業者(IRR=1.54,p<.001)的心理困擾較多。相較家戶收入為低所得組,中所得組(IRR=0.88,p<.001)與高所得組(IRR=0.82,p<.001)的心理困擾均較少。
 
結論:社會與性別不平等,顯然是影響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未來政府應致力推動公共化照顧及減少社會不平等的相關政策。
 
關鍵詞: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心理健康、性別落差、社會不平等、精神疾病



發表人/ Presenter:陳宥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題目/Title:身心障礙者的汙名初探:以亞斯伯格症為例

摘要/Abstract:
  所謂的「汙名」(stigma)是在出現標籤(label)和區分(distinction)各族群、刻板印象(stereotype)、階級高低以及由相對優勢的族群發起的權力關係時,可能會產生如此情況。部分少數弱勢族群因個人特徵、性格、族群、血統等因素而面臨特殊落差,並未完全被社會接納,因此成為被汙名的人群之一。而亞斯伯格症是自閉症類群(ASD)的一個分支,確診亞斯伯格症的人們在社交和行為能力上可能面臨困難,儘管可能具有高智商和特殊專長,但由於其症狀,他們遭受社會「汙名」化、歧視、欺壓和霸凌。所以,這些針對亞斯伯格症的汙名現象為何發生?又會對亞斯們帶來哪些影響?因此本文將以文獻論述為主要方法,除針對亞斯伯格症的症狀及汙名現象進行簡介外,也將探討媒體、醫療、教育、優生學及自我汙名化等方面與亞斯伯格症相關的汙名現象及其由來,希望能深入了解他們對亞斯伯格症的汙名現象;最後並使用人權意識、法律觀點和教育改善等方式說明如何改善社會中對於亞斯伯格症的汙名與負面現象,期盼以此幫助更多因亞斯伯格症而面臨困難的人們。
 
關鍵字:身心障礙者、亞斯伯格症、自閉症類群、汙名、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