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8(六)上午場次
首頁 > 11/18(六)上午場次
1-1-114 多元的勞動實作
2023-11-01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場次簡介/ Description: 

  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現今的勞動樣態變得越來越多元。除了主流的僱傭關係之外,影視從業者、社工、NGO工作者、運動防護員在各自的領域分別採取不同的互動與工作方式,形成截然不同的勞動實作。本場次分別探討四種場域的勞動樣態:

  1. 影視產業內的技能養成與工作文化,如何打造影視從業者對「拍片工作」的想像?
  2. 多重且不穩定的聘雇方式,如何影響社會工作的勞動實作與專業表現?
  3. 以臺灣的性別倡議組織為研究對象,探討「推動改革」成為「工作」之後,將形成什麼樣的勞動實踐?
  4. 臺灣巡迴防護員如何進行專業劃界,並與其他專業協作?期望藉由上述場域的深刻觀察,刻劃出臺灣勞動實作的多元樣貌。

主持人/ Chair:陳子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

發表人/ Presenter林湘芸(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 Title:無聲的暗流:影視工作者的勞動處境與生存

摘要/ Abstract:
  2022年3月一起影集拍攝現場的安全疏失,造成兩名工作人員墜谷身亡,敲響了影視勞動長期閉鎖的警鐘。現場職安問題、惡劣的勞動條件和以及高壓的工作狀態,已是影視產業多年積累的潛在危險。當影集主演以無限期停工回應,以及業內人士群起檢討產業惡習的聲浪下,同時仍有年輕的從業人員被前輩教訓「怕死就不要來拍片」的情境正上演著。究竟影視從業者為何願意承受職安危險,繼續待在產業裡奮鬥?
 
  本研究將影視從業者的勞動處境作為主軸,試圖釐清影視從業者對「拍片」的認知是如何在學習與勞動過程中一步步被建構,以至於影視從業者會選擇沈默或離開的方式來面對惡劣的勞動條件。透過深度訪談不同專業的影視從業者,並以實習生身份實際參與拍攝過程,本文發現影視產業內奠基於人際網絡的接案管道和多樣的案件類型、編制組成,使得影視從業者處於不穩定、變動的工作狀態,而他們卻將之視為常態,認為所負擔的工作風險是源自於自己的選擇。本文提出從影視產業內技能養成的路徑與特殊的工作文化切入,分析此二產業特性如何透過做中學的技能訓練與現場拍攝的經驗累積作用於影視從業者,進而形成影視從業者對於「拍片/工作」的行動邏輯與認知。
 
關鍵詞:影視勞動、人際網絡、師徒制、勞動處境



發表人/ Presenter洪詩媛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Title:社會工作不穩定勞動下的專業

摘要/Abstract:
  社工在不友善的勞動條件與不彰顯的專業地位的處境之下從事助人工作。助人工作往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也因此慈善與公益之形象往往掩蓋了社工的勞動與專業,讓社工的勞動成為做愛心的延伸,處境成為一種犧牲與奉獻的做功德。社會工作的人力需求隨著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問題不斷擴大,然而在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雙雙浪潮的影響之下,政府將社會福利方案外包,促成社會福利的民營化成為一種趨勢:彈性、不穩定的工作機會因而大量產生,這讓社會工作的勞動條件更加不穩定,而原先設立是為了改善勞動條件與彰顯專業地位的社工師證照,似乎沒有如預期規劃般地發揮作用,甚至在社工師考試已經運行20多年之久的情況下,考試合格且實際領取證照並工作的社工不過佔全體社工的50%,這代表著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社會問題是仰賴沒有證照且處在不穩定的勞動聘雇條件下的社工所解決。我將以「不穩定」(precarity)這個概念串聯起社會工作的勞動與專業,探討兩者如何交互影響。在不穩定處境之下,社會工作如何進行勞動實作與表現專業呢?不同的就業保障是否會影響「專業」的呈現?「專業」又究竟為何呢?當不穩定成為社工界常態,這將如何影響他們作社工?以何種方式呈現「專業」?又對社工的個人處境及集體行動帶來什麼樣的變化與影響?
 
  我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勞動、專業、證照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將以兒家領域的社工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依不同的「就業保障」區分為兩種類型:(A)穩定約聘的社工(師)、(B)民間社會福利機構的社工(師),之所以選擇這兩種類型是因為這是一名社工新鮮人作為工作途徑最為直接的方式,另外,因自身已在兒家領域的民間機構進行長達一年以上的志工服務,藉由田野上的觀察,擴充在訪談上對於勞動內容上的不足之處。希望能藉由在兒家領域的民間機構田野及質性訪談的方式回答,在不同程度的勞動保障下,如何影響社工的勞動實作與專業呈現?期盼透過本研究能給予其他社福領域的社工帶來借鏡與貢獻。
 
關鍵詞:社會工作、不穩定、勞動、專業

 

 

發表人/ Presenter張芸瑄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Title:運動幼苗的隱形守護神:臺灣巡迴防護員的專業劃界與協作

摘要/Abstract:
  運動防護員近年來出現在各種運動場域,負責運動員的傷害預防與處理、環境監控和專業轉介。他們兼具體育、醫療與教育之多重特徵,卻也受制於工作劃界的模糊性,導致專業性在運動現場實作不被肯認。這促使我提出的疑問是:臺灣防護員如何進行專業劃界並與其他專業協作?
 
  本研究聚焦於基層的巡迴防護員,一方面、參與觀察他們的勞動實作,瞭解他們與選手和教練的互動;另一方面、深度訪談17名巡迴防護員和6名運動員,從性別、年資、專項等差異性,勾勒出巡迴防護員的多層次意涵。研究發現,巡迴防護員具有相當大的異質性,但皆需與選手和教練長時間磨合,打造互信基礎和相處模式。除了主要的防護工作外,他們也要投入大量心力進行衛教知識和情感支持,當他們的專業自主遭遇挑戰,更會使用不同因應策略來維護自身專業性。此外,跨域專業的特徵能夠讓防護員擴大專業邊界,他們更能扮演橋樑的中介角色,與選手、教練、其他醫療專業分工協作,使運動團隊發揮最大效能。
 
關鍵字:巡迴防護員、專業劃界、防護實作、專業認同